前言
在偶像剧《爱的二八定律》中,有这样一段剧情:
女主被相恋多年的男友嫌弃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认为她“道德败坏、低人一等”,接受不了离异家庭,所以坚决放弃多年的感情,毅然决然的提出分手。
女主得知原委后,决定向父母隐瞒“被分手”的真正原因,不想把压力给父母,让他们自责,最后被逼得没办法才说出真相……
随后,父母觉得自己害了孩子,女主觉得委屈无奈,旁观者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其实就是因为大家潜意识里,认可女主前男友的理论,认为“离异家庭养出来的单亲孩子“就是存在问题。
为何电视剧要传达这样的讯息?
因为这是一个由来已久,一直存在,一直在延续,且带有争议的社会性话题。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结婚率节节下降。
但离婚率却几乎年年攀升,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43.53%。也就是说100个结婚的人,里面有43个半都离婚了。
而离婚后,如果有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
有相关调查显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都是在年幼时便经历了父母离异。
不可否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年的成长经历至关重要。
未成年之前正是孩子性格养成、三观形成、建立健康心理的重要时期。别说离异家庭,即便是双亲家庭如果在此期间引导不当都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甚至让孩子误入歧途。
在民间,大家更是默认孩子的成长需要双亲在旁,否则这个孩子就是不正常的。
因此,不少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肯定有严重的性格缺陷、情感缺失,甚至有病态或是变态的心理,属于“危险人物”。
觉得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离婚会直接“遗传”给其孩子,注定其孩子的婚姻必定会破裂。所以会严令自家的孩子,在婚恋时必须拒绝、远离单亲家庭出身的人,以免被“传染”不幸。
可能在部分双亲家庭父母的眼中,自家孩子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做普通交朋友都不应该,因为会担心孩子被“带坏”。
那么,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婚恋市场,受到歧视,到底是“理所应当”还是“冤枉”?
大家可以试着随便打开一个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你会看到不少人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不适合婚恋,绝大多数原因是性格有问题,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孤僻、自闭、抑郁、焦虑、偏激、暴躁;
2、感情淡漠,缺乏安全感、同理心;
3、自卑、对外内向、对内攻击性强(或者内外反过来),进而逐渐心理扭曲;
4、叛逆,难以管教;
5、敏感、多疑、爱嫉妒、报复心强、甚至仇恨社会、有反社会人格倾向。
还有人专门指出单独和父亲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更敏感、更冷漠,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因为父亲多半粗心大意,对孩子关心不够,导致孩子一切靠自己,对周围很失望,性格就容易偏激暴戾。
而单独和母亲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的问题则是变成“妈宝男、妈宝女”、性格更内向、弱懦、甚至孤僻自闭。
![1144c9be3c7f4e1f8bf8f852587b36e1~noop](https://www.ddxinli.com/wp-content/uploads/2023/05/lazy-6.png)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子女有上述问题,但这仅仅是一个概率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从社会角度来讲,丧偶式婚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近年来人数高居不下,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缺少一方父母,甚至缺少双亲。
这些孩子不少都有性格或是心理困扰,他们同样有很大几率成为一部分人眼中类似单亲家庭出身的问题孩子,其表面上最大的差别就是父母没有在法律上离婚。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不少调查数据显示,即便是双亲家庭、亲生父母在旁的孩子,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同样也有不少心理健康或性格问题。
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不能仅仅看父母的婚姻状态,还要看其他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无论其基因、资质的好坏,只要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刻意的教养必定可以成才。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求提供环境的人自身要有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但这个人并不要求必须是父母双方,只有一方也可以;甚至都不要求一定是父母,哪怕是其他条件好的人,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同时,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换句话说,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性格是否存在问题,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身边人的影响、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是否能正面、积极向上的评价、看待自己,做好情绪管理,养成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
同理,一个人的婚恋是否出现问题,和父母的婚恋经历与现状也没有绝对关系,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建立了正向健康的婚恋观,能否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婚恋中的矛盾冲突。
大家要明确一点,父母离异,子女不是过错方,是受害者。
他们已经受过一次伤害,人们不应该再在社会意识和舆论中对他们进行二次伤害。
事实上,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很大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子女长大后都表示抗拒婚姻,不愿意结婚。
究其原因,除了父母不幸的婚姻给他们造成阴影,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对婚姻的信心之外,外界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歧视、偏见甚至是“恶意”也让他们对婚恋望而却步。
也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即便结婚也选择不生孩子,一方面是自己童年的不幸经历让他们没有信心引导好孩子,担心害人害己;另一方面也担心万一自己离婚,会让孩子重蹈覆辙,再次经历自己曾经受到的心理伤害。
换个角度看,其实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婚恋中已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不仅自身自卑、自我设限,还在负面的社会意识和舆论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变相成为了“受害者有罪论”中的受害者,很少得到理解和体谅。
大众下意识的歧视和偏见犹如火上浇油,使他们受创的内心更加备受煎熬,进而产生了更多的自我怀疑和否定。
而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是不正确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感受父母的关爱,内心阳光明媚,温暖向上。但可惜的是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经历。
对于他人的不幸,我们即便做不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至少也不要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单亲家庭的子女真的不适合婚恋吗?
还是那句话,关键在于当事人本身的情况,而不是各种数据和概率。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明白双亲家庭的子女在婚恋中未必十全十美,值得托付;单亲家庭的子女也未必一无是处,活该被全盘否定。
原创文章,作者:weik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dxinli.com/post/4623.html